成功 Success > 決策技術
feature picture
xFrame

理性選擇好難!善用 4 種思考工具客觀分析、降低決策偏誤

2022-10-27 整理.撰文 經理人編輯部
分享
收藏
已完成
已取消

你是否曾經因為三心二意、害怕後悔、或從眾等傾向,而違反理性選擇,背離自己期望的目的與預期效益呢?《理性》提到遵守「理性選擇理論」(rational choice theory)的 7 原則,可幫助我們做出更符合自身價值觀的決策。

【圖1】理性選擇理論的7大原則.jpg
經理人
延伸閱讀:機會成本如何判斷?識破生活中的隱形成本,有助你聰明做決策、降低損失

但是,人經常違反理性選擇原則。以「遞移性」來說,你想去羅馬(選項 B)又想去巴黎(選項 C),此時不確定 B 是否大於 C。突然有個方案是買巴黎機票能多得到 1 美元禮券(選項 A),你就毫不猶豫選擇 B,並認為 A 比 C 更好,可是原本是不確定 B 跟 C 哪個比較好,也推論不出「A>B,B>C,則 A>C」。但只要有一點小利益,你就覺得 A>B>C 成立,此時的選擇就違反遞移性。

實際上,你只要冷靜思考,試想「多 1 美元值不值得你放棄去羅馬?」就會找到心中的理想解答。即使生活中的決策沒有精確數字可參考,但我們能也試著將選項套用在「理性選擇的原則」中,審慎檢視,做出最適合的決策。

我們也能將以下幾個決策概念作為思考工具,更客觀地權衡利弊、優化思考流程,做出更妥善的選擇:

1. 成本效益分析(cost-benefit analysis)

簡易的成本效益分析,是先列出所有可能的行動方案、舉出各方案的正負面影響,接著計算各項的正負面價值,通常會以金錢來衡量。更細緻的分析,會進一步預測這段期間中,每階段創造的成本與效益,依照機率去評估結果,並隨著時間的演進折算為現值,在所有可能的方案中選出最大淨效益的方案。

例如舊冰箱壞了,選項 A 是買價格 1 萬元的普通冰箱,估計可用 2 年不用維修;B 是買價格 3 萬元的優質冰箱,估計可用 6 年不用維修。雖然 A 與 B 每年維修成本相同,但A冰箱每 2 年就要打電話報修一次,成本較高;應選淨效益比較大的 B 冰箱。

2. 沉沒成本(sunk cost)

沉沒成本指的是已經發生且無法收回的成本。《藉口心理學》指出,人們在決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時,不僅會看這件事會為自己帶來的好處,也會沉溺在過去已投入且不能回收的成本中,而做出不理性的選擇。這樣的現象在行為決策理論中被稱為「沉沒成本謬誤」(sunk cost fallacy)。做決策時,不應該考慮沉沒成本,因為逝者已矣,當下的選擇必須取決於未來的成本效益。

舉例來說,當投入大量資金和人力在一項新專案,結果卻不如人意時,該不該繼續投入預算去改善?此時不該把「過去付出的時間與心血」(沉沒成本)納入考量範圍,要評估的是這個專案本身還值不值得繼續進行?不能因為已經花費的金錢與精力很可惜,所以繼續消耗在沒有意義的地方。

不過《聰明思考》也提醒,沉沒成本可能會讓我們忽略其他重要的事。例如買票進場後,才發現表演很無趣,雖然判斷不用繼續看,卻選擇留在觀眾席,只是希望台上的演出者不要氣餒。

商業決策中的沉沒成本

沉沒成本的謬誤也經常發生在商業決策上,最有名的例子是英國和法國政府 20 世紀 60 年代共同開發的協和客機。儘管當時英法兩國曾意識到繼續投資不僅可能花費劇增,也無法確定飛機能否適應市場,但捨不得投資付諸東流的兩國,決定硬著頭皮繼續研發,直到協和客機研製成功。

沒想到協和客機誕生後,卻因為耗油大、噪音大、污染嚴重等缺陷,以及運營成本太高,不利市場競爭等原因,導致英法政府蒙受龐大損失,最終兩國只能無奈宣布協和客機退出民航市場,壯士斷腕求生。

延伸閱讀:什麼是賽局理論、奈許均衡?想贏過競爭對手,你該瞭解的經濟學理論

3. 損失趨避原則(loss aversion)

人類普遍有損失趨避的傾向,因為「損失」造成的負面感受,時常比「獲得」帶來的喜悅感更強烈。了解損失趨避原則,可提高警覺,分辨自己是落入害怕失去的心理,還是能基於理性選擇效益較高的選項。

損失趨避心理讓我們容易安於現狀。例如詢問員工是否加入退休金提撥方案,許多人不會主動勾選,因為不想每月薪資被扣款。解方是提供不同的「預設選項」,比如預設員工已自動加入「確定提撥制」方案,若不願意,可主動選擇放棄。當預設選項不同,大多數人反而會接受這項方案,不會將薪資扣款視為損失,並順其自然領到退休金。

4. 信號檢測理論(signal detection theory)

你覺得某人很面熟,是以前見過面,還是想到某個認識的人?放射線檢驗師在儀器上看到一塊陰影,是沒有危害的囊腫,還是癌細胞?這些生活中的兩難,共通點在於你接收到一個信號之後,不知道要判斷為真實世界的反映,還是不夠完美的知覺接收到的雜訊?

《理性》建議依照「信號檢測理論」根據各種情況的成本與效益,設下合適的臨界值(cutoff)協助自己判別真偽,再決定採取什麼行動。

例如偵察兵觀測到雷達訊號,可能是敵方轟炸機前來襲擊,或只是一群海鷗造成雜訊;可以採取的行動是:「有」發出警報,讓我方戰機升空攔截,或「無」警報,排除威脅。透過下圖,了解偵察兵該如何判斷?

【圖2】判斷轟炸機襲擊,或海鷗飛過的雜訊【圖3】綜合考量各情況成本,調整臨界值雜訊.jpg
經理人

本篇不提供合作夥伴轉載使用

繼續閱讀 心理學
相關文章

藉口心理學:瞬間提高效率、脫離窮忙的41個眉角

會員專區

使用會員功能前,請先登入

  •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,一次提升領導力
  •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、名人金句抽籤
  • 收藏文章、追蹤作者,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
  • 定向學習!20 大關鍵字,開放自選、訂閱
  • 解鎖下載專區!10+ 會員專刊一次載
追蹤我們